close
血濁不單因高血脂多種血黏滯造成
作者: 【記者李叔霖/台北報導】 | 台灣新生報 – 2015年5月27日 上午12:00
民間常有血濁的說法,意思就是血液很黏稠。
對此,中醫師羅明宇表示。血液過於黏稠稱為血濁,亦即高血黏,代表血液處於高凝固狀態,像這樣黏稠的血液在血管裡往往不易流動,而且容易形成凝血塊,也就是血栓,如果血栓太多的話就會堵塞血管,最後引起重大疾病!
羅醫師指出,根據研究顯示,大約三十五歲的民眾,血液裡常會形成血濁,到了四十歲以後,有些人開始出現高血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,甚至誘發腦中風、心肌梗塞等疾病。
然而,民眾往往單純治療相應症狀,並沒有意識到血液黏稠度過高才是真正罪魁禍首,在沒有針對原因治療下很容易延誤病情。
羅明宇醫師指出,一般民眾應注意,目前高血黏發病年齡呈現下降趨勢,三十五歲以下的病人已經屢見不鮮。門診中就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劉姓患者,因經常大魚大肉,飲食完全沒節制,後來開始出現頭昏腦脹、腰腿發軟、渾身無力等症狀,但是患者沒在意,直到某天早上一覺不醒,口角流涎、口吐嘔吐物、半側肢體僵硬,這時家人趕緊送醫搶救。
醫生測量血壓發現患者有高血壓,抽血化驗時血液竟凝在注射筒,而且推不出來,醫生認為患者血液太黏稠,經診斷後認為劉先生罹患缺血性腦中風,而導致中風的直接原因就是高脂血症。不過,中醫說法跟西醫說法有所差異,中醫認為,劉先生不只是高脂血症,還出現血濁現象。
血濁不只包含高血脂,正確來說血濁是一種或幾種血液黏滯因素升高所造成,譬如全血黏度、血漿黏度、紅血球聚集率等,以致增加血液黏稠度、促使血流速度緩慢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