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應妍甫與玫芳、東盟的留言

就我所知,妍甫對佛教經典還不是很深入,可是行為卻已經深入了。因為想學、肯學、肯發問,就是已經在落實佛學了。我常常說不要怕錯,如果怕錯,就連改錯的機會都沒有。妍甫提出的心得,正定與正思維的理論很正確,可是沒有提到最重要的「正念」;因為沒有正念,所有的思維都很粗糙,只是依於自我意識所想出來的道理,通常是解決不了問題的。

玫芳是個非常精進與虔誠的學佛之人,相關的佛教言語論述,大家有機會可多請益於玫芳。

其實這個議題,可能超乎許多人的程度,因此不知如何提問?或是大家早已了然於胸?或是沒興趣?或是不好意思問?所以沒表是意見。有人問,我才會繼續寫,所以有興趣的同學,應該感謝這三位同學。

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正念?正念不是「正確的念頭」,正念是「清清楚楚如實的觀察」,不帶個人情緒與意見。但是如何觀察?這又是一門要落實的學問。

玫芳提出的三層關係非常精闢,只是三層關係的順序應該有所變動:

第一層應該是『發生事情的當下,要清楚知道他是在「罵」就只是在「罵」」----正念。

第二層應該是「當下要清楚自己是起什麼心?」----正見。

第三層才是「冤可解,不可結的念頭。」-----正思維。

看過之後,大家可有新的想法或問題?

  「正念」容易被望文生義而誤認是正確的念頭,所以東盟才會有如此的解釋。正念就是純粹的覺知;正見是清楚的知道覺知的內容。所以要超越二元對立,必須正念+正見+正定。至於正思維的解釋就很正確了。

    一般人說清楚自己的心念,說了解事物的生滅現象,都是自我意識的推理,也都很粗糙,解決不了問題的。如果不是死心塌地的回歸到身念處的修煉,老老實實的從觀呼吸、經行、觀察六觸著手,一切理論都僅止於「佛學」階段(這是我的經驗)。縱使會說「觀察五蘊」的理論,也是推論出來的產物,不是內心自證。在社大我曾說:要修行,就不要有信仰。相信接受的人不多,因為似乎得罪了已有信仰之人。至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,其實就是以自我意識為信仰,可能也不會接受。如果堅持信仰觀世音菩薩、媽祖、關公,或是某某佛菩薩,我認為這是最不信任釋迦牟尼佛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